鹏城实验室在深圳举办2019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论坛

智慧之光照亮创新之路,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已迈入迎获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航海时代”,其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前沿进展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19年12月20日,2019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再度在深圳隆重举行。此届论坛由鹏城实验室、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协办。 



论坛聚焦“云脑汇智,鹏城先行”这一主题,汇聚了国内人工智能产学研各领域顶尖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等10余位院士专家,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8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代表,以及寒武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市卫健委、深圳市交警局等一线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代表,共同探寻人工智能边界、分享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动态与思考。此届高峰论坛将持续两日,由23场主题演讲,4场重量级院士高峰对话组成。首日活动期间,鹏城实验室与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联合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论坛开幕仪式上,广东省科技厅原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温则伟,深圳市科创委主任梁永生,鹏城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邹鹏向大会致辞。 


致辞中,温则伟介绍了广东省近年来大力布局人工智能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特别指出深圳作为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实验区已具备支撑新一代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基础设施体系。  



致辞中,梁永生从智慧增强、自动算法和基础架构平台等角度解读AI,并从技法规则、语义理解等角度探讨产业应用发展。他鼓励各位院士专家给予更多的技术指导,并表示深圳将为人工智能的研究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邹鹏代表鹏城实验室和各主办单位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此次第二届新一代人工智能院士高峰论坛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平台建设及应用。他表示,鹏城实验室在这两年中得到了各界大力支持,按照开放聚合的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鹏城实验室将继续按照这个模式做好联合建设。

▶ 院士前瞻:借鉴人类大脑,构造数字视网膜升级城市智慧大脑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奠定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战略地位。在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中国掀起了人工智能科研与应用创新的热潮,其中,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是占领核心技术高点的基石,也是学界产业界格外关注的工作领域。    



高峰论坛首日活动中,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作为第一位演讲嘉宾登台,带来题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的报告。“类脑研究是下一代人工智能很重要的研究方向,即脑启发的新型人工智能。我国在未来10年将启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重大项目。”蒲慕明院士介绍了脑科学对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借鉴但还未借鉴之处。下一代人工智能走什么路向?蒲慕明院士认为,要以高效、节能、半监督/无监督的学习为目标,建立全新的人工智能网络架构,还要注重对脉冲神经网络的研究。此外,蒲慕明教授还建议在感知能力整合方面提出新的智能的标准。



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分享了题为《数字视网膜与云视觉系统演进》的报告。他从云视觉系统面临的挑战出发,介绍了高级生命体视觉通道方面的启发,提出通过数字视网膜设计新的第二代城市大脑。“传统的云视觉系统摄像头只输出一个流,数字视网膜摄像头输出三个流,即视频编码流、特征编码流、模型编码流,三个流混合在一起可以使整个系统更优化。”高文院士介绍道,为了构造这样的数字视网膜,近几年研究人员大力推进四大使能技术落地,鹏城实验室也投入资源,把数字视网膜应用在深圳的智能交通系统上。高文院士指出,数字视网膜技术可以提高云视觉系统效率,大大降低云计算成本。目前的数字视网膜技术处于1.01阶段,下一步将基于脉冲神经网络的思路做数字视网膜2.0。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ACM、IEEE、IAPR Fellow陈熙霖关注计算机视觉研究,在以《迈向可理解的计算机视觉》为题的演讲中他介绍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计算机视觉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陈熙霖表示,未来计算机视觉研究会向理解方面发展,在知识的背后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希望实现机器自动学习、理解世界的能力。”

▶ 企业前沿:高端芯片、视觉计算、智能应用新动态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愈发丰富,产业赋能需求也愈加迫切。为进一步激发人工智能科研创新活力,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国家科技部经充分调研论证目前已确定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共15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此届高峰论坛共有其中8家平台的代表参加主题演讲,分享他们在人工智能技术演讲、应用创新方面的最新成果与思考。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商汤科技创始人、IEEE Fellow汤晓鸥是首位登台的企业平台代表,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 创新应用》的演讲,介绍了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创新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情,应用就是将创新用起来,让AI为行业赋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演讲中,汤晓鸥以上班族一天的生活场景,如驾车上班、楼宇办公、午餐、外出开会、游戏娱乐、就医问诊、休闲购物等为例,介绍了商汤与相关行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园区、室内导航、智慧零售等各应用领域的合作与开发成果。 



百度首席技术官、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王海峰的演讲主题是《自然语言处理前沿》,分享了他研究近30年的心得与观点。王海峰回顾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发展历史,指出算力、算法和数据是驱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突破的三大要素,推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飞速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的变化,如从传统 NLP进行层级式结构分析,演变到直接的端到端语义表示;从过去局限于理解句子,发展到现在多文本、跨模态的内容理解;机器翻译实现了质量飞跃、从科幻理想落地现实应用等。



腾讯AI Lab & Robotics X主任,ACM、IEEE Fellow张正友的演讲题目是《机器人的智能演进》。他以摄像机无法识别遮挡镜头的假图像为例指出目前人工智能还只是从大量标注数据里面学习,泛化能力较差。但他表示,随着传感器技术发展与充分应用,人与智能化机器人共存的时代必然会来临。张正友认为机器人需要与部署在环境中的传感器紧密合作,与其它机器人交互合作,通过在环境交互中学习智能操作的能力。



依图科技首席技术官,IEEE、IAPR Fellow颜水成在题为《Transform AI into Affordable Intelligence》的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的场景中得到使用,用户对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时,是否能降低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本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颜水成认为高性能的AI模型和高性能AI芯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双引擎,并介绍了依图科技在此方面付出的努力与最新成果。



旷视首席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孙剑以《视觉计算的前沿进展》为题,介绍了全世界关于卷积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的重要研究历程与最新研究进展。孙剑还讲解了旷视研究院近3年在计算机视觉技术方面的研究内容以及在语义图像理解、计算摄影学和AI计算方面的最新成果。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IEEE Fellow李世鹏在题为《万物互联 集智过人》的演讲中,回顾了IoT(智能物联网)到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再到IIoT(智物联网)的发展历程。李世鹏认为,IIoT带来的聚合智能的演变正在发生,这一趋势可能会打破人工智能行业的一些现有障碍,并最后可能为未来基于因果关系的 AI 框架铺平道路。



华为海思首席芯片规划师、海思图灵产品管理部部长夏勤以《云大为美——高性能计算芯片的现在和未来》为题,分享了关于高性能计算芯片的现在与未来的思考,并以华为的昇腾芯片和鲲鹏芯片为例,探讨了高性能芯片设计方面的问题。

▶ 高峰对话: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开拓研究新领域

论坛首日,院士专家、企业科学家带来的10场精彩演讲高屋建瓴、发人深思。而首日举行的两场院士高峰对话,分别作为上、午的压轴环节,两度将论坛氛围推向高潮。 



首场院士高峰对话在首日上午举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蒲慕明,美国工程院院士、智慧能源技术专家张东晓,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沁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互联网工程科技领域专家吴建平,就“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这一话题进行思想对话。
吴建平院士从网络科学研究角度指出,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关系密切,一方面,没有互联网支持很多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实现。另一方面,网络技术不仅曾经采用了早期人工智能的自动学习机理,目前互联网管理也大量采用人工智能知识。吴建平院士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将对互联网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张东晓院士认为未来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是“X+AI”,并以自己从事的能源领域为例指出,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要有很强的行业知识背景,在行业知识的基础上“加上人工智能技术,深耕细作,才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在行业中的应用,并改变整个应用的前景。”

赵沁平院士认为,人工智能研究大体有两个角度,一是从脑科学角度思考人工智能发展,二是将脑视作黑箱,以计算模拟人的行为与智能,“前者需要全世界脑科学家的长期参与、共同研究,后者也要不断吸取脑科学研究的成果。”随后,赵沁平院士提出了两点开放性思考,在信息处理和计算层面是否能够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实现知识积累,并且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

蒲慕明院士回应了赵沁平院士的提问,他认为对于人类大脑的研究是“最终的疆域”,存在无尽的科学问题待人探索,但脑科学研究成果未来可能会应用于人工智能。因此,他建议鹏城实验室设置专门的科研活动机制,以研究人工智能脑科学或脑科学人工智能,培养此领域人才,“期望这两个科研领域能够融合,涌现一批开辟新天地的‘探险家’,如此中国的人工智能才能成为世界最强。”

高文院士对蒲慕明院士的观点表示赞同,认为人工智能研究不仅要与脑科学进行交叉融合,也要结合量子计算,希望鹏城实验室落实这一建议,为中国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发展开拓新领域。此外,高文院士结合图灵关于可成长式学习的机器人的设想指出,“做人工智能要回到本源,像人的成长过程类似的学习,可能对发现强人工智能会有帮助。”



第二场高峰对话在当日下午举行,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广播电视技术专家丁文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王沙飞,中国科学院院士、激光与光电子技术专家王立军,德国汉堡大学信息学科学系教授、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四位院士结合当日主题演讲内容各抒对未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此次大会内容丰富,体现出中国人工智能各领域都有了非常大的进展。”丁文华院士率先总结,今年的演讲内容涉及算法、应用、资源,大家都在各自研究方向上实现了突破,希望通过大会交流,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整体技术的发展。

王沙飞院士认为,人工智能发展还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阶段,在AI与应用场景结合、智能推理、电磁目标计算等等方面还有许多科学问题有待解决,“希望通过各位同仁一齐努力,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方面实现难点突破,促进人工智能更好地应用。”

王立军院士也为此次大会展现出的科研成绩而感慨,他以芯片研发为例指出,以往国内芯片发展缓慢但如今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相信几年后国内芯片将有重大突破,而光电、混合集成芯片便是很重要的突破方向,将对AR产业有很大推动。”

“鹏城实验室在一年多内取得不少成就,还打造了这个汇聚产学研最高端人才的交流平台。”张建伟院士向鹏城实验室表示祝贺,并结合当日演讲内容提出几点建议,他表示,人工智能研究下一步要关注多模态信息处理技术,要深度融入需求和垂直领域,要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实现更多社会效应。

第二场院士高峰对话结束后,在数百名观众热烈掌声中,此届论坛首日议程圆满结束。21日活动中,还将迎来13场有关人工智能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的主题分享,并将举行两场聚焦人工智能在社会、产业发展有关领域赋能应用的高峰对话活动。



来源:鹏城实验室
撰稿:邱景飞 姚李茜冰 商笑野 陈杰

上一篇:华为在新开设5G人工智能实验室
下一篇:百度AI体系大一统:合并TG、ACG成立新AIG,继续由王海峰领导